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方案》中部署我国2020年将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海洋等部门和单位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要实现有效集成、互联共享。
随着当前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项目已经成为了环保关注的重点,可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道路却困难重重,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因此国家不断推出的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改革和科学的监测仪器监测仪器都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并带动相关产业前进。
国家政策支持 水质监测行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污染问题也渐趋严重。根据国家环保部发布的《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 423条主要河流、62座重点湖泊(水库)的968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开展了水质监测,Ⅰ、Ⅱ、Ⅲ、Ⅳ、Ⅴ、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占3.4%、 30.4%、29.3%、20.9%、6.8%、9.2%,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2015新环保法新增加了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4月2日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治理的投资将达2万亿元。
随着当前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加强,监测产业成为环保产业关注的重点,环境保护部近期不断就环境监测改革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和要求等,都为监测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必将会带动一批与此相关的行业发展,其中水质监测设备行业无疑会受益。
科学分析污染源 大气监测系统发展加快
8月30日下午3点,杭州空气质量一直为“轻度污染”,下午3点以后恢复到“良”。这几天杭州的首要污染物,并不是引起霾的主要因素——PM2.5,而是臭氧。
臭氧,尤其是近地面的臭氧,主要是由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一般是天气越热,臭氧浓度就越高,要等过了10月才会“安分”一点。
据环境监测仪器显示,每年4-10月,臭氧经常会取代PM2.5,成为首要污染物。尤其是8—9月,是全年臭氧浓度最高的时候。就像昨天,臭氧成为首要污染物,而PM2.5的浓度却大多保持在“良好”的水平。
但是大家不要觉得不是PM2.5就没关系,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对人体同样有危害,轻者会造成咳嗽、流泪,严重的会造成神经中毒,头晕头痛、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还会加速皮肤老化、出现黑斑等。空气中臭氧浓度的增加,还会增加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有研究显示,臭氧浓度增加千万分之一,患病风险就会提高4.4%。
保障监测数据真实 监测市场才能稳步前行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环境保护部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加大环境监测数据监督检查力度,保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真实是环境保护的生命线,只有掌握真实的监测数据,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治理污染才能对症下药。然而,现实中,利益掣肘一直都是制约环保的重要因素。随着环保纳入政绩考核和新《环保法》的实施,政府和企业的“环保动力”无疑大大增强,但在政企利益的纠葛下,环境监测却往往聊胜于无,数据造假现象比较普遍:为逃避监管,继续违法排放,一些企业运用技术手段,让在线实时监测显示实际上并未达标的排放数据;为规避环保责任,让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环保指标达标,一些地方官员指使属下篡改监测数据和统计指标。
此次《方案》的亮点之一,就是保障监测事权的上收工作,加大环境监测数据监督检查力度,集中整治篡改和伪造监测数据等弄虚作假和违法行为。上收监测事权后,原来的“考核谁谁监测”改为“谁考核谁监测”,将极大地压缩篡改环境数据的可能性,有效避免监测数据受到考核评优等行政干扰,倒逼政府和企业在环保上下大力气做实事。
以政策的扶持和科学的监测数据作为前提,同时又出台了相关政策保障监测数据的正确性,这两者的结合极大推动了我国监测市场的发展,伴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开始对检测仪器有了解的欲望,这一切都将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推到了一个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