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稳定、逐步向好”是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基本面。这一基本面不会因为不同看法、不同声音而改变。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既是全球的共性问题,也是中国的特殊性问题。”近日,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5)、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5)暨中国食品安全治理评论主题内容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研究基地副主任、副教授王建华如是说。
食品安全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持续保持“总体稳定、逐步向好”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也是长期以来各种矛盾累积的必然结果。
2014年食品安全网络舆情
“2014年,我国主要食用农产品与食品供应数量继续保持‘总体稳定’的基本态势,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总体呈现‘逐步向好’的基本格局;以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食品安全风险治理能力实现了新提升。”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吴林海表示。
他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仍然发生一系列食品安全检测事件,不同人士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海内外各种媒体也有着不同的声音,但“总体稳定、逐步向好”确实是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基本面。这一基本面不会因为不同看法、不同声音而改变。
2014年,农业部在全国31个省(区、市)153个大中城市组织开展了四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6%。其中,畜禽类产品的合格率已经连续六年在99%以上波动,质量安全保持在较高水平。
事实证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上保持稳定,居民主要食用农产品消费的质量安全继续得到相应保障。与此同时,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为全社会所持续关注。
2014年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舆情事件的涉及面更广。“发生的舆情事件不是只局限于一个行业中的一个企业或是某个地区,而基本反映了整个行业中大部分企业或全国普遍地区的共同问题。”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副教授洪巍说道。
他举例称,如毒豆芽、毒腐竹、工业盐冒充食用盐在全国多个地区都有发现,桶装水不合格情况涉及多批次、多品牌,多款面粉均被爆出含有增筋剂,多品牌功能性饮料含有二类精神药物。
其他特点还有: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主要由人源性因素所诱发,微博仍然是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重要载体,转基因仍是关注的焦点。
“2014年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关注总热度达千万以上,是热度最高的舆情事件,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持续不减,并且对明确标识转基因食品以保证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呼声高涨。”洪巍介绍。
另外,网民理性有限,面对相关负面信息时往往持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因此,加大打击造谣、传谣行为的力度,尽可能减少网络中的虚假信息,努力净化网络环境,推进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已刻不容缓。
食品工业与国家监管
吴林海认为,中国食品工业保持并巩固了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有效地保障了食品供应的数量安全。然而,2005~2014年的十年间,影响我国加工和制造环节食品质量的共性问题有所改善,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观。
“从2005~2014年各个年度国家食品质量抽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微生物污染、品质指标不达标以及超量与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仍然是目前我国食品加工和制造环节最主要的质量安全隐患。”吴林海说。
2005~2014年间,全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数量达到227386起,其中2014年出现25006起。最具大众化的肉与肉制品、蔬菜与蔬菜制品、酒类、水果与水果制品和饮料是发生事件量最多的五大类食品,发生事件量之和占总量的40.54%。
食品供应链各个主要环节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安全事件,但60.16%的事件发生在食品生产与加工环节。75.50%的事件是由人为因素所导致,其中不规范使用添加剂引发的事件最多,占总数的31.24%,其他依次为造假或欺诈、使用过期原料或出售过期产品、无证或无照的生产经营、非法添加违禁物等。
吴林海指出,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缺乏统一性,地方政府未能充分统筹本地区质量安全监管,各环节监管单位缺乏沟通机制、推诿责任、层层失位。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各个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
2005~2014年的十年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成因十分复杂,是长期以来各种矛盾累积的必然结果。
我国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的组织形态虽然在转型中产生了积极的变化,但以“小、散、低”为主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观,生产与加工环节的多发性具有现实基础;同时由于我国食品工业的基数大、产业链长、触点多,更由于诚信和道德的缺失,且经济处罚与法律制裁不到位,在“破窗效应”的影响下,必然诱发人源性的食品安全事件。
此外,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探索中逐步优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市场与社会间,地方政府负总责与治理能力间的匹配关系,体制滞后是事件多发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