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始终坚持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认真落实“四个最严”和“四有两责”,坚持责任治理、科学治理,精准治理、社会治理“四轮驱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保障全区人民吃得放心。
一、突出责任治理,强化食品安全保障
一是实行党政同责。区委、区政府以文件的方式明确了党委、政府、部门的职责,各级党委侧重于组织领导、顶层设计、规划化建设,政府具体负责履行法定职责。区委副书记、区长担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带头研究部署、检查督办,创建以来先后3次进行专题调研,解决了创建专项经费、人员配备等重大问题。建立领导干部创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由区领导对口联系一个街道,形成区级领导包街道、街道领导包社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将创建工作纳入了食品安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及个人综合考核。二是落实“四有两责”。建立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检测监管机构,全区设立12个食品药品监管所,并按照“十个一”要求开展标准化建设。区政府聘请专职协管员48名,社区信息员77名。投入创建工作经费500万元,并按4份/千人的标准将食品抽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三是督促各级尽责。出台《渝中区食品安全责任清单制度》,以解放碑、时代天街两个主要商圈为主战场,辐射全区;以连锁企业、网络企业、中央厨房作为主要对象,精准发力,补齐短板,带动全区对标创建。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区文明单位考核,食品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堂教育。食药监、工商、卫计、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搭建行刑对接合作平台,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创建以来,共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98起,罚没款600余万元。四是严格考核问责。出台食品安全考核办法,由区督查办牵头定期对各街道和食安委成员单位进行专项巡视、督办考核,对查出来的问题定人定责、挂牌督办、限期销号。出台创建工作问责办法,现已开展创建巡查4次,对不作为、慢作为,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3个街道、5 个部门进行了通报。
二、坚持科学治理,夯实食品安全基础
一是构建检验检测体系。以市检验检测研究院为主体,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常规检验工作;采取独立抽样检测、服务外包、政企联合等方式在全区12个监管所、21个农贸市场、48家超市、123所学校和21个单位食堂建立了快检室,日食品快检量可达到500余个产品、60余个项目。二是打造监管信息平台。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投资1000多万元,将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项目纳入“智慧渝中”建设范畴,构建食品药品数据“一个中心”,电子监管、行政执法、应急管理、网络管理、内部管理、公共服务“六个平台”,监管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实现全流程监管。三是实行网格化管理。全区共划分食品监管网络12个,对接77个社区网络及网络信息员,监管触角遍布辖区每个角落,实现“无死角”监管。通过“一对接”“两跟进”,实现食品安全小纠纷、小案件、小隐患、小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四是提高风险管控能力。采取“双随机”检查、隐患排查、媒体监督、群众举报等多种方式查找问题,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发现率。将全区56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哨点。积极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全区100余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购买保险。
三、实施精准治理,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一是准出准入无缝衔接。虽然渝中区没有农业,但全市最大的菜园坝水果批发市场、最集中的学田湾肉类批发供应市场、西三街水产品批发市场都在渝中区。为此,严格按照总局[2016]20号令,制定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明确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通道,切实达到入场先检测、全程可追溯的目标。二是“两小”整治注重实效。2014年开始,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渝中区政府投资800余万元着力打造了30度街吧、八一路一期、二期等小摊贩集中消费区。累计投入200余万元鼓励“两小”实行升级改造200余家。采取政府牵头,联合执法,取缔关停小作坊9家。三是网络平台重点监管。渝中区有“饿了么”、“百度外卖”等平台5家、“跨境电子商务”总部3家。作为新型食品经营模式,一方面严格规范准入,另一方面采取准入承诺,落实经营主体和第三方平台责任、数据共享,时时监控管理加强全面监管。四是着力打造“明厨亮灶”工程。责令12所学校食堂完成等级提升,推行“明厨亮灶”工程558家。按照“十必须五禁止”要求对全区55所学校、幼儿园食堂开展清查,限期整改重点问题9个。
四、实行社会治理,凝聚食品安全合力
一是抓好宣传教育。把创建宣传纳入全区宣传教育年度计划,将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法律法规纳入各级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主流媒体的宣传重点,利用“微博微信”平台、科普宣传基地和食品安全知识“十进”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创建和监管。在《渝中报》、渝中电视台、渝中政府网开设创建专栏。二是实施社会监督。开展食品安全“百千万”活动,招募186名食品安全监督员,深入食品企业开展巡查。编印通俗易懂的宣传册,组织1000名宣传志愿者,进入社区宣讲食品安全知识;邀请10000余名市民代表深入食品企业,感受食品安全,搭建社会各界、食品企业和监管部门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三是引进社会资本。通过新建、并购、租赁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引导小作坊、小餐饮、农贸市场入股、签订供销合同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实现集中加工、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互利共赢。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引进第三方快检机构,在西三街农贸市场、学田湾农贸市场建立快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