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罗湖检验检疫局精心打造的罗湖口岸核辐射实时视频定位监控系统,于2013年9月13日研发成功并正式投入试运行,经过半年试验表明,运作良好,监测准确性高,漏报率低,罗湖口岸以高标准、高技术、高定位开辟了核辐射监控技术和核辐射放射性检测上的一个新历程。
罗湖口岸是中国目前客流量最大的旅客出入境陆路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约25万人次,最高峰达39.4万人次。罗湖局长期驻守在口岸第一道防线,时刻履行国门安全的重要职责。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国际反恐形势及国内外疫病疫情形势异常严峻,因此如何做好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形成长效监控机制,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保障口岸公共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应对日本核泄漏危机,进一步保障口岸安全,罗湖局早于2011年配备了通道式核辐射监测仪以及便携式核辐射个人剂量仪。便携式个人剂量仪一般用于检测而不作为常规监测手段使用,而在通道式核辐射监测仪运行的一年多时间里,点监测的局限性与罗湖口岸人流密集的矛盾问题逐步显现,对口岸反恐监测模式提出新的挑战。
通道式核辐射监测仪采取行人通过门式设备监测模式,实现该“点”的辐射剂量测量,一旦该点辐射超标,则发出报警信号。但辐射场强度的大小与测量点和辐射源之间的距离成平方反比关系,距离辐射源1米处的辐射场强度仅是0.5米处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分布式“点”测量的方法存在巨大的检测盲区,无法准确定位远程高剂量核辐射源。
随着深港交流日益频繁,罗湖口岸人流密度屡创新高,尤其在节假日或长假期,口岸人流密度太大,人流高峰期旅客通过通道式核辐射监测仪将直接导致人流容度高,严重影响正常通关。门式设备体积为2平方米至3平方米,重量达600公斤,设备必须在固定通道安装,导致监测范围受限。而口岸现场为实现分流人群,不定期调整旅客查验通道,就导致了门式设备被屏蔽在通道外,无法实施正常监测。
通道式核辐射监测仪必须引导人群通过门式设备,实现对通过人流核辐射的监测。然而固定安装在旅客携带物查验区的通道式核辐射监测仪,无法与安装在入境通道第一道防线的体温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整合。同样具有监测功能的两套系统由于“点”和“面”监测模式的不同无法整合到一个工作台,这就要求口岸现场必须分派两批人手监控系统,在罗湖局现场工作人员紧缺的情况下,给资源调配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基于通道式核辐射监测仪存在一定缺陷,怎样在罗湖口岸大面积、无死角、不遗漏地监控高密度人流的核与核辐射有害因子,是研发新系统的研究重点。
罗湖局打破核辐射传统监测“点测量”的思维定势,充分准备,创新思路,开阔视野,利用国家质检总局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的契机,运用局内科技人才的专业力量,在现有体温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通道实时定点监测的技术支持下,集聚清华大学在核与核辐射监测方面的科研成果,研发核辐射实时视频定位监控系统。该系统集远程快速定位、实时监控、路径跟踪和辐射剂量测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精准定位,热点锁定。
该系统集合了视频监控和精准定位的特点,通过全通道监测行进中高密度人流的辐射水平,准确报警辐射超标区域并精准定位,快速锁定嫌疑人,解决了通道式核辐射检测仪无法远程定位高剂量核辐射的缺陷。
探头轻便,同台监测。
该系统的监测探头体积不到0.026平方米,可直接悬挂于通道上方进行全通道监测,实现行人无障碍通行,完全符合高密度人流的罗湖口岸实际应用需求。该系统与原有体温视频监控系统在同一个工作台上实现资源整合,“双监合一”同台监测的实现,为罗湖局现场工作人员人力资源调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指挥调度,监测精确。
该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将大量实时辐射监测数据汇总、分析,逐步建立一套全新的核与核辐射应急指挥系统。
经过半年试验,罗湖口岸两台核辐射视频监控系统报警332次,达到成像条件的有120次,使用便携式巡检仪复测确认的有120次,早班时段16次,中班时段76次,晚班时段28次,探测成功率可以达到99.9%,误报警率<0.01%。实际有效监测天数为96天,平均每天报警不超过4次,需要复测的不超过两次。人员监测过程中,100%的报警所发现的核辐射超标,经过核实均为放射诊疗患者,检验检疫人员均采取现场放行措施;而在行李监测过程中,没有发现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