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青年环境化学大会”于十月下旬在杭州盛大召开。大会是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于2018年发起,每两年举办一届,旨在促进环境化学及相关领域青年学者学术交流和合作。本届大会由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环境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大会邀请到5位院士、74位国家杰青及同层次领军科学家、72位国家优青及同层次优秀青年科学家,以及近400位青年学者,共同探讨了环境化学研究的进展与挑战,以及如何加快青年人才成长等话题。
大会期间,安捷伦有幸与三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开展了一场深入的交流。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宋茂勇研究员,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韦斯教授,以及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方明亮教授。三位科学家均长期从事新污染物领域的研究,研究方向既各有特色,又彼此交叉。
围绕环境化学,特别是新污染物的研究热点、技术瓶颈以及青年科学家的成长等话题,安捷伦与三位青年科学家进行了一番思想碰撞。整场访谈,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科学家们严谨、谦和的态度,对专业的理解和研究方向的精准把握。三位科学家“既闻窗外事,也读圣贤书”,侃侃而谈中,他们的热情也深深感染了在场参与对话的每一位安捷伦代表。
新污染物研究的挑战
新污染物是当下环境化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本届大会的一个重要议题。三位科学家对新污染物都有一致的类比概念,就是“黑箱子”。诚如宋茂勇老师所言:“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化学物质,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的分子结构,不知道它们的毒性效应,就像是一个‘黑箱子’……所以,新污染物是指新近发现或被关注,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风险,尚未纳入管理或者现有管理措施不足以有效防控其风险的污染物。”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新污染物研究给环境化学领域带来更多新的挑战。三位科学家认为新污染物研究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技术手段上都需要创新。
化学分析方面:需要发展更加灵敏、更加高效和更加准确的新污染物分析技术,对环境中海量未知化学物质进行筛查与识别,成为发现新污染物的“火眼金睛”;
环境过程方面:不仅仅要关注新污染物的来源和归趋,更应关注不同环境条件下新污染物赋存、迁移、转化的全生命周期;
环境风险方面:建立从生物效应到健康危害全链条的研究新范式,在关注污染物本身的同时更应关注代谢转化给新污染物毒性效应带来的“七十二般变化”;
控制和管理方面:源头管控与污染消除双管齐下,让科技和管理成为新污染物治理的“定海神针”。
针对新污染物治理,三位科学家一致认为,“新污染物治理已经是全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和民众达成的一个共识,这里面包含了大众的认知、政府的管理、企业的自律,更少不了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清醒、灵活地借助信息技术与AI智能
安捷伦的目标是给科学家提供最先进的研究工具。三位科学家坦言,实验室仪器设备是推动他们研究领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科学研究需要更灵敏、更快速、更高通量的科学仪器,而小型化、便携式的仪器设备则更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AI技术的突飞猛进,智能化大潮也涌入各个领域。韦斯教授和方明亮教授常常与海量实验数据打交道,他们认为借助AI等智能工具处理这些数据会更加高效,并能够获得传统方法难以挖掘的新知识和新规律。三位科学家认为,仪器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仅是要实现仪器设备自动化的过程,更需要思考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和AI实现真正的智能化。
韦斯教授表示:“数据是很重要的基础,尤其对我们专业领域来说,数据可能比模型本身更加重要。因此,如何获取足够高质量的数据,用于建立数据库就非常重要。此外,从软件的角度出发,我们也希望开发更好的算法去提升仪器设备的一些效能,利用方法学上的突破让仪器更加智能化。所以AI for Science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如何获取科学数据、如何修正数据,再利用适配的模型去解决特定的科学问题。”
方明亮教授补充道,“第一个用到AI的场景一定是规律性比较强的领域,所以我们在使用AI的时候一定是‘且行且珍惜’,就是说一定要关注哪些方向可用。我觉得AI本身门槛并不高,核心点还是在于是否拥有高质量的原始数据。用AI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知道哪些能用,哪些暂时还不能用,以及不能用的部分,我们未来如何让它可以用。”
宋茂勇老师也认为,人工智能应该以人为本,如果纯粹的是追求智能,把前面“人”的那部分去掉,人工智能就可能会像现在很多新的技术一样出现伦理的问题,“我觉得其实既要有这种放开的思想,也要有谨慎的态度。”
韦斯教授补充道,“确实,我觉得人工智能以后不仅仅是利用AI做个判定,可能还需要更好的人机互动的过程。”
殊途同归,健康是环境化学研究的终极目标
从事环境研究课题的科学家们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健康领域,这好像已成为大势所趋。方明亮教授说,“我认为每个人都在寻求一个研究的出口,出口到底在哪里?环境问题研究的本质还是为了保护人类以及生态健康,这是一个最底层的逻辑,所以我觉得健康是衡量很多事情是否去做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作为暴露组学研究方向的专家,方明亮教授认为,健康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锚定落脚点,可以让整个污染物的研究变得更加有意义。“我现在觉得,整个领域的未来几年的发展变化会特别大,所以你必须要去拥抱一些新的技术理念,也必须要很快去改变。”他补充道。
推己及人,展望未来
三位老师从自身的科研经历出发,为投入环境事业的有志青年科学家们分享了一些经验和对未来的看法,希望大家可以攻坚克难,携手共进。
宋茂勇老师认为,“从我们科研人员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任何一个研究领域都不是以往那样的单车道了,多个领域的车道最终都会形成交叉,你也不知道哪个车道会更快,哪个车道会更好。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科研人员更加主动积极,更加大胆。换句话来讲,墨守成规的研究可能在未来的中国科研体系中是行不通的。”
韦斯教授认为,“共享可能是目前很重要的一个思路,比如通过区块链技术,与大家分享、调用数据,也体现着AI for Science的理念。相信未来的科研也是一个共享的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方向。”
方明亮教授认为,“关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科研人员,我觉得首先要列出这个领域‘最痛’的几个核心关键科学问题,通过不断的研究,实现所有内容的串接,形成一个网络。换句话说,就像搭积木一样,每块积木可能是小文章,可能是大文章,我觉得不用单纯以此去定义成不成功,最终当所有的成果能够串联在一起,就会实现一个big dream。”
感谢三位科学家为我们带来的真知灼见。我们相信,在以他们为代表的“环化青年”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环境化学领域将会焕发出更多新生力量。
本届全国青年环境化学大会上,安捷伦也倾情参与并奉上数场主题演讲,演讲内容紧扣环境化学的多个领域,包括分析测试与研究的行业热点(如PFAS和微塑料相关的解决方案)、新技术与新应用(如细胞分析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关于安捷伦
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分析与临床实验室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致力于为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提供敏锐洞察和创新经验。安捷伦的仪器、软件、服务、解决方案和专家能够为客户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提供更可靠的答案。2023财年,安捷伦的营业收入为68.3亿美元,全球员工数为18,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