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态之窗”撑起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以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青海环境信息化已经开始切实发挥作用。青海省已建成生态环境监管综合平台,集成了环境质量监测、质量控制、信息实时发布及预测预警。
这是第一个监测点,长江源区昆仑山玉珠峰南坡映像资料;这是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监测点,监测到上百只藏羚羊通过迁徙通道,由卓乃湖回迁至索加——曲玛河自然保护区;这是今天黄河源头鄂陵湖景像,从这个实时远程视频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鄂陵湖畔天高云淡,镜头再拉近一些,你们瞧,冰冻后的湖面依然能见到许多水鸟在嬉戏……”
12月6日下午,青海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里,来自国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的领导和专家们,考察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视频观测系统。
这是今年8月底以来,来自全国各部委、各省市、各环保行业,参观考察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视频观测系统,40多批次400多人次中的一个缩影。
青海,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名副其实。青海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重大。
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
对此,青海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李宏奇说,这一重要指示,更加坚定了青海用信息化支撑三江源生态保护的信心和决心。在三江源地区大规模的运用“生态之窗”观测系统的成功实践,在全国领先。
可见,以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青海环境信息化已经开始切实发挥作用。
“生态之窗”实现动态监管三江源
三江源生态情况复杂,有草原、森林、湿地、冰川、沙化地等多种生态系统,还有雪豹、白唇鹿、藏羚羊等多种珍稀物种。
多年来,青海始终把三江源生态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以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和柴达木盆地等重要生态区域为重点,利用卫星遥感、微波雷达、无人机、高清远程视频监测监控、数字通信传输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环境监测仪器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等手段,初步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
为近距离观测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和明星野生动物,实现远程实时高清视频观测和监控,今年,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基础上,启动了青海“生态之窗”建设工作暨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远程视频观测系统。
李宏奇介绍,目前,已在全省高海拔无人区选取了20个观测点位,采用5—15千米长光程高清视频监测、数字化网络实时传输、统一平台管控的方式,建立了网络远程视频监测管理系统,近距离观览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野生动物以及生物多样性,进行远程实时高清视频观测和监控。
“生态之窗”系统覆盖了西宁、海北、海西、格尔木、玉树、果洛6个市州,已完成玛多县黄河源鄂陵湖——扎陵湖、杂多县澜沧江大峡谷、可可西里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昆仑山玉珠峰南坡等14个观测点位的布点和视频接入工作。
“生态之窗”系统前端使用的是200万像素高清、星光级重载云台摄像机,可以实现360度连续旋转,是目前长焦镜头最为成熟的应用。观测距离从5公里、10公里到15公里,夜晚最远观测距离可达3公里。此外,系统还可以实现绊线入侵、区域入侵、徘徊检测、快速移动、智能跟踪等智能分析功能,实现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区野生动物的智能检测、分析、跟踪和预警功能。
李宏奇表示,“生态之窗”可对青海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典型区位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的远程网络视频观测,并通过数字化网络将视频监控数据实时传输至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形成了监测与监控的双组合管护模式。
青海摸清“生态家底”取得成效
近年来,以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为基础,青海省加快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生态地面监测站网体系、生态综合数据资源中心等基础能力建设。
目前,横向上,青海省已建成生态环境监管综合平台,集成了环境质量监测、质量控制、信息实时发布及预测预警,污染源在线监测与视频监控,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环境应急监测预警及决策指挥系统,三江源生态监测综合服务平台、青海省生态保护红线-遥感数据服务门户系统等20余个子系统。
随着环保云建设完成,全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及预报预警、生态环境监管系统和全省环保系统政府网站群已经开始向云平台迁移,完成了环境信息化基础资源从分散管理向集约化模式转变。
纵向上,青海省环保业务专网已覆盖全省所有环保部门,以及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重点污染源等环境监管对象,上联环境保护部。此外,还建成了覆盖环境质量自动监测、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和减排综合业务的省、州(市)两级纵向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并实现与环境保护部的同步数据上报。省级、4个州(市)级和3个县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及全省110家重点污染源426套自动监控设备、102套视频监控设备已实现与环境保护部污染源监控中心的四级联网和数据交换。
环保专网数据传输网、环境质量监测及污染源监管等数据纵向的有效传输、交换及协同应用,已经开始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2011年——2016年,全省环保系统应用自动监控数据及时发现和查处200余家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征收火电企业排污费1700余万元,为6家火电企业提供脱硫电价核算数据。
将初步规划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路径
未来如何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青海将初步规划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路径。对此,李宏奇说,青海将逐步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和应用体系。按照生态环保大数据、环保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总体要求,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推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和信息发布,构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深度分析及应用服务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并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和监管有效联动。
2017年底,初步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制定大数据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探索建立预测预警模型,服务综合决策。2020年底,建立数据汇交、共享、质控管理平台,实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应急、总量减排、固废(危废)、核与辐射等环保核心业务的大数据应用、管理、分析及共享能力,进一步完善大数据应用管理机制,形成大数据支撑的环境管理新模式。
与此同时,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力度,继续建设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传输业务专网,保证监测数据快速实时上传,争取在2017年底,实现州(市)环保局到省环境保护厅100M带宽、县级环保局到州(市)级环保局10M带宽。同时,继续推进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并实现横向到相关各部门,纵向到省、市(州)、县环保部门三级的数据贯通和共享应用。
将进一步建设完善统一时空尺度、数据可靠、反应及时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开展草地、湿地、森林、冻土、冰川、沙化地、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气象、环境质量等因子的长期全面监测,系统全面掌握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及变化规律,为国家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成效评估、生态考核、国家转移支付绩效评价考核及生态保护红线等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责任编辑:金利同建w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