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行各业生产的需要,相关的“十三五”规划陆续出台。食品安全作为民生之关键,日前,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其中食品检测市场发展备受瞩目!
2月21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提出加快建设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要求省级检验机构能够开展快速和补充检验检测方法研究;食品产业大县和人口大县要具备对常见微生物、重金属、农药兽药残留等指标的实验室检验能力及定性快速检测能力。显然,食品安全快检技术市场在未来几年会迎来井喷。然而,这一即将勃发的市场正面临着标准缺失、发展失序的隐忧。
功能定位不切实际
近年来,各地纷纷上马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建设项目。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截至目前,该市各县级食药监管系统已建起快检室20家,市区大型超市、大型批发市场等单位建立快检室9家。
从一些地区已上马的快速检测项目看,大多是简单的“车载平台+常规实验室检测设备”模式,即简单地把实验室设备搬到了车上,而非专门针对流动检测应用环境配备的有针对性的设备。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王津在今年两会上指出,相关部门推荐的设备清单,有些是不适合车载移动应用的传统实验室设备。因此,绝大多数尚待启动的省份,在制定车载装备规划时无所适从。王津认为,食品安全检测车的车载装备应该具有明确的、区别于传统实验室检测设备的功能定位,加快制定明确可行的设备配置标准势在必行。
质量标准有待明确
“我国目前快检设备市场企业众多,产品的质量均一性和稳定性不足,甚至于同一厂家的不同批次产品往往也存在着明显的质量差异。所以,目前基层特别是县级食药监管部门快检检不出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国家投巨资建设的快检体系还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北京倍肯恒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世平认为,制定食品快检产品的强制性质量标准已迫在眉睫。
以快检车为例,姚世平认为,快检车所载快速检测设备必须具备操作便捷、检测结果标准统一、设备维护成本低、对检测人员技术能力和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的特点,应通过采用多功能一体化检测设备实现对多种快速检测技术的有效整合,提升检测标准化程度,并有效提高快检车有限内部空间的使用效率。同时,应有一定前瞻性,配置基于多种检测技术的多功能检测设备作为检测平台,为实现对风险因素的全覆盖预留空间。
比如,病原微生物检测,传统检测方法如细菌培养等检测周期长(4~7天),操作繁琐,特异性、敏感度较低,且对各类食材的样本基质适应性受限,难以满足快速检测应急处置需求。“除常见不安全因素外,快检车应重点加强对多发常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能力,可配置上转发光免疫分析设备(UPT),有效弥补快速检测体系在食源性致病菌防护方面的短板。”姚世平建议。
上转发光免疫检测技术采用干式检测卡,规避了实验室检测方法要求湿性环境的要求,操作简便,适合于现场开展快速检测。同时,该技术样本适应性强,适合偏酸或偏碱的复杂样本,对于各种复杂的食品安全应急事件、食品致病微生物排查等有广泛的适用性。
“规范化发展、标准化发展是确保快检技术真正成为基层监管利器的重要保障。”姚世平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