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装水污染”问题进入大众视野始于2008年。当年3月底,贵州省贵阳市部分学校因桶装水污染致数百人感染甲肝。
2011年6月,安徽池州一中因桶装水污染导致多名学生出现呕吐、腹泻、头晕症状;2012年5月,江西南昌某高校因桶装水污染致70多名学生出现腹泻。
始于2013年5月的农夫山泉“标准门”,再将桶装水质量问题推入舆论中心。
桶装水问题之所以引发社会关注,“一方面由于安全事件屡次发生,另一方面确实在质量上存在问题。”中国产品质量协会质量信用专家委员会委员汤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05年到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工商总局曾三次对全国桶装水质量抽查,合格率仅为62.5%、66.7%、78%。2011年,多款桶装饮用水被检出高浓度致癌物“溴酸盐”。
桶装水水质状况直接关乎百姓身心健康,作为桶装水生产监控和流通环节的监管单位,三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如何监管的呢?该局食品生产监督管理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每个季度会对辖区内的桶装水生产企业进行抽样检查,每个月还会到企业巡查,看企业的生产状况,检查工作人员是否办理健康证、设备是否出现故障、过滤膜是否经常更换等方面内容。 “除了每季度抽样检测,相关执法部门还会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处罚都比较重。”张先生表示,桶装水行业竞争激烈,利润薄,违法成本较高,生产企业一般不会去冒这个险。
据悉,每个季度的抽样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根据国家标准,从感官、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三个方面进行检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都不能超过国家标准,PH值、重金属含量等理化指标也必须合格。
“桶装水的二次污染完全可以避免。”本刊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认为,二次污染多由人为因素所致。
我国目前共有4个行业标准,分别是《瓶装饮用纯净水》GB17323-1998、《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17324-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19298-2003和《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2008。相关部门正计划将其整合成一个涵盖范围广的全行业通用标准。
但各地在标准执行力度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建立常态的水质安全检测机制,定期对桶装水进行抽样检测,以保证水质的安全达标。
而众多二三线城市乃至基层在市场监管、水质检测方面则存在较大问题。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使得众多桶装水生产厂家在国家标准执行上大打折扣,偷工减料。
行业研究公司中研普华向本刊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3000多家桶装水生产企业,2000多个桶装水品牌。
监管部门应按时抽样检查
三亚的自来水水源水质比较好,只要桶装水生产企业按照规定生产,一般不会出现细菌总数、重金属等超标。“一旦在检测中发现相关指标不符合要求,我们就会对厂家进行重罚,责令厂家停止销售该批次桶装水,并要求立即整改,经检测合格后方能销售。”食品生产监督管理科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