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下午,“2014年(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对话”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在论坛上,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常晓村发言,强调建设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重要性,从而提高食品安全信心。
商务部推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进入小康决定阶段,如何处理好食品安全,处理好菜篮子安全,已经关系到民生甚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它已经成了衡量政府管理水平、影响政府部门公信力的重要因素,考验着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因此,今天就食品安全,我主要介绍一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
2010年,商务部分四批进行50个城市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第一批从大连开始,到现在一共有50家,覆盖了大中以上城市,覆盖人口已将近4亿人。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支持食品追溯体系的建设,最近国务院颁发的20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商务部要利用互联网建设重要商品的追溯体系。目前追溯体系分三级管理,他们覆盖的城市包括批发、屠宰、零售、消费等各个环节,通过互联网通过IC卡、RFID卡记录各方面的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知道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哪里来的到哪里去的。目前消费者可以通过索证、索票的方式进行查询,查询到上游产品的来源以及它的“出生地”。
前两批试点城市已经投入运营,大约有2000多家流通企业纳入追溯体系建设,已有3亿多条信息,平均每天有100多万条信息对3万多吨、300多种肉类蔬菜食品进行追溯,包括屠宰场、批发市场、菜市场、超市和团体采购单位。通过追溯体系他们强化了流通管理,增强了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大家的安全意识,通过这个管理也改善了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对安全消费的信心。政府部门对于肉菜追溯体系的建设更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企业来讲通过倒逼机制可以增加企业的责任,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这是目前国内50个城市的分布情况。下一步,我们将从肉菜追溯体系的建设逐步扩大到中药材、酒类、奶制品、水果以及水产品等品种,不断增加品种、扩大它的覆盖面,增加它的产业链条。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追溯体系的布局,通过部门的衔接,建立信息的互通互联,实现信息共享。
工信部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长高伏表示,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食品安全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还不能完全地适应当今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杜绝食品安全的隐患,防范食品安全风险、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方面,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高伏介绍说,作为食品工业行业的主管部门,近年来工信部按照国务院和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部署,认真履行职责,大力地在行业内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推进食品工业加快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全面实施食品工作“十二五”规划,建设新型工业化食品产业示范、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条件建设,加强视频安全服务体系和溯源体系建设,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推动食品生产企业诚信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有效工作。
高伏表示,工信部将继续把食品安全摆在食品工业发展的首位,全面提高企业自身的食品安全管理能力作为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持续地推进食品工业的结构调整,进一步规范食品工业的发展条件,不断地促进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督促企业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改进管理,提高生产者的综合素质和履行社会责任能力,从而防范食品安全风险,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检测市场规模壮大
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规模增长速度逐渐在提高,分析人士表示,检测仪器市场的繁荣,一方面是因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食品安全仪器设备、科研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国产低端检测仪器进入市场,价格杠杆撬动了市场需求的攀升。在当前食品安全的各项指标中,残留农药、兽药、渔药、食品添加剂等参数的检测最受关注,因此,所使用的检测仪器如质谱仪、色谱仪、分光光度计等利润丰厚的高端仪器及快速筛查仪器市场前景看好。
目前,食品检测高端仪器市场仍然主要依赖外资厂商,外资企业技术实力雄厚、产品成熟稳定、品牌知名度高,但产品价格高昂,维护维修费用不菲,而且可供选择的低配型号不多,对国内的设备采购方来说负担很大。
尽管我国一些检测技术和检测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却很难被同类产品的使用单位认可。原因可归为三类,首先国内食品安全检测采用传统培养法已经形成路径依赖,一时还难以接受基于核酸检测的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方法;其次,一些使用单位对国内自主品牌产品还存在不信任,宁愿从国外引进一些价格昂贵的中高端检测仪器设备,但这对资金有限的基层单位来说,会给财政造成很大负担;再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国家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我国在该项检测技术方面还没有形成参考标准。
以质谱仪为例,国内有机质谱仪的研制起步很早,但产品稳定性和售后服务欠佳,因此一直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尽管其中有历史和体制造成的原因,但主要在于技术力量和资金等有限资源的分散,不能形成一股合力,借助市场的作用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如果国产检测仪器能够形成突破,其相对强大的性价比优势,能够满足市场对低成本设备的需求,同时势必对进口产品的价格构成压力。